海南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调研报告
来源:304.cam永利集团农业 | 日期:2010年12月08日
一、海南农业用水及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据海南省水务局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全省实际供水量40.1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6.46亿m3,占总供量的90.9%,地下水源供水3.64亿m3,占总供量的8.1%。实际用水量为39.88亿m3,其中第一产用水量31.5亿m3,占总用水量的79.0%;第二产用水量3.94亿m3,占总用水量的9.9%;第三产用水量0.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生活用水量3.50亿m3,占总用水量的8.8%;生态环境用水0.16亿m3,占总用水量的0.3%。由此看出,农业是我省最大的用水户。随着海南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我省水资源日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是水源区域性分布不均匀,形成区域性缺水。主要在琼西南(乐东、东方、昌江、三亚)地区,年平均气候在24℃以上,但年降雨量却在1000毫米左右,其蒸发量大于降雨量1倍以上,形成干旱地区。此外,由于地形、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沿海地区,特别是琼北玄武岩地区土壤持水能力甚低。全省每平方公里拥有水量仅284.3m3,比广东少16.7%,比台湾少15%。
二是水源时间分布不均,形成季节性缺水。全岛每年旱季长达5—6个月,一般从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份的6个月中,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0%—15%;其中,12—2月份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而该时期气温仍比较高,是海南各种农作物尤其是冬种瓜菜的大好季节,则苦于水分不足。
三是水库蓄水工程设施有限,蓄水量不多,形成工程性缺水。由于我省河流短小,流域不广,水库库容量不大,储水能力较差。有水(台风暴雨期间)不能多蓄;遇旱季,河流水库干涸,又无水可蓄,抗灾能力很弱。据统计[1],2004年全省蓄水工程2498宗,总库容88.1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05万亩,现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48%。
总之,我省地势呈中间高四周低放射线状,天然蓄水难度大,水面蒸发量大,蓄水工程少,与我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农业用水量大的需求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中低产田一半以上是由于缺水干旱造成的,土地的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显得极为迫切。
根据调查分析,全省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05.19万亩,应用节水措施较多的主要是香蕉,大棚西瓜、哈密瓜,荔枝、龙眼、芒果、槟榔、番木瓜等热带经济作物及辣椒、冬瓜、西瓜等冬春瓜菜,橡胶、甘蔗等作物也开始应用节水技术。从地区分布看,我省本岛各地均有分布,以三亚、乐东、东方、陵水为主的琼西南、南部地区推广面积较大,澄迈、文昌、海口等琼北地区推广面积也逐年扩大,现根据各市县统计与我们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分析如下:
(一)香蕉:是我省应用节水措施最早,面积分布较大较广的作物。主要分布在澄迈、海口、乐东、临高、儋州、昌江等市县。据统计,全省目前已推广应用各种节水措施香蕉面积共计22万亩,占香蕉种植面积的40%,其节水措施以管灌、喷灌及覆盖遮阳网为主。其它还有推广耐旱品种6000亩,蓄水池9306个、18.91万m3,田头井2631个、22.28万m3及遮阳网202个、266.4万㎡等各种节水技术集成应用程度相对较高。如海南第一投资集团金土地公司投资在儋州黄泥沟1600亩香蕉基地采用的喷灌、滴灌系统,它是一种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灌溉设备装置,不同于农民朋友平时采用的漫灌直灌式的传统灌溉技术,它具有节水性能好、省工、增效等特点。通过实践对比,传统的漫灌形式对水的利用率不到40%,而运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设备,水的利用率可高达90%以上。
(二)西瓜及哈密瓜:据统计,我省西瓜种植面积22.5万亩,主要分布在文昌、陵水、琼海、万宁、三亚、定安等市县。应用微、喷灌等节水技术1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9%;地膜覆盖17.2万亩,占76%。特别是大棚西瓜及哈密瓜是最近几年我省引进发展较快的外来种植模式经济作物。据统计,至今年已发展大棚西瓜5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文昌、海口、澄迈、定安、万宁、琼海等五指山以北地区;哈密瓜已发展150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三亚、陵水、乐东等五指山以南地区,这两种作物均采用大棚设施与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相结合的设施型节水灌溉技术,是我省目前应用节水措施效果最好的作物。
(三)辣椒、冬瓜等反季节瓜菜:这是海南面积最大又是在降雨量最少季节种植的作物。目前应用节水技术的品种相对较少,面积不广,措施不多,尚属起步阶段,主要应用的节水品种以辣椒、冬瓜、南瓜等为主,节水技术以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管道输水、膜上灌水、遮阳网围拦等为主,全省共计应用面积分别为31.36万亩、10.82万亩、13.87万亩、8.73万亩、267.2万㎡。这也是我省今后研究、发展、推广节水技术的重点。
(四)荔枝、龙眼、槟榔、芒果等热带高效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大多分布在山坡地、台地等旱地,水资源相对较弱,供水条件相对较差。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应用节水措施的面积:荔枝59138亩、占种植面积的12.7%,龙眼21905亩、占11.9%,芒果20000亩、占2.8%,槟榔10400亩、占1.5%。节水技术以管道输水、喷灌为主,水源采集以蓄水池、田头井推广为主,微灌技术也开始应用,但这些作物对各种节水措施集合应用的要求相对较高,节水与节能的矛盾较大,如何采用各种适用的节水技术,节水产品集成应用,做到既节水又节能,既增产又增效益是节水技术推广的关键。
(五)海口、三亚等城市周边常年蔬菜基地节水技术应用: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及水资源污染导致水量缺乏,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城市周边常年菜地的生产与供水矛盾越来越突出,近来节水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主要措施有: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地膜覆盖、遮阳网遮盖等,耐旱品种的推广也逐步开展。
(六)水稻田“浅、湿、薄、晒”控灌节水模式:这是我省灌区田间最有成效的节水技术,是充分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在我省应用几乎空白,只有小面积上试验,示范推广潜力很大。据统计,目前我省水稻年播种面积约510万亩左右,在我省农业灌溉用水上占主导地位,但传统的漫灌方式,不只造成水量严重浪费,还造成粮食结实率及米质的下降。通过实验分析,采用“薄、浅、湿、晒”控灌技术,比常规灌溉方法节水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如琼海塔洋灌溉试验站与河海大学节水与灌排工程研究所联手试验,采用水稻高产节水控灌技术,即在水稻返青后各生育阶段,田间不再建立水层,根据生理生态需水特点,在调动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给予适量的灌溉供水,较大辐度地减少水稻需水量,促进和调控水稻生长,达到高产节水目的。大路洋1000亩示范田亩产增加32.25公斤,每亩节水约600m3,节水率达50%。若此技术能在全省水稻推广应用,按亩节水270m3计,年可节水6.92亿m3,相当于7座大中型水库。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数据资料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
我省农作物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等基础数据的连续、定位观测和积累不够。对不同区域的灌溉水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率、降水有效利用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还缺少准确的确定方法和多年的基础数据积累。对与农业节水有关的应用基础问题还缺少建立在科学试验基础上的探索。
(二)新技术引进、示范少。
目前绝大多数灌区采用的是传统地面灌溉技术,加上沟、畦过长,田面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低。灌水定额大,绝大多数灌区目前仍采用充分灌溉,不但灌水次数多,而且每次灌水量大,致使农田水分生产率很低。
如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个重大关键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根据我省农业生产特点和区域特征对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传输过程、作物的水分生理调节功能、刺激作物根系养分吸收功能、农田土壤水分养分时空变异特征、作物需水信息监测、土壤水分监测与调控机理和方法,实行精量控制用水、施肥灌溉与水肥耦合,施肥灌溉软件研究等技术引进、示范投入较少,进而影响我省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三)节水设备产品功能单一,质量差,配套水平较低。
在管材管件、灌水器、灌溉探测部件、过滤器和施肥装置方面均存在规格少、质量差、产品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大容积化肥罐和大型过滤器装置等仍是空缺。
(四)节水技术集成度低。
节水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技术的整合与配套,才能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但目前各个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的连接和集成,缺乏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使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五)集雨补灌技术推广程度低。
雨水汇集工程技术低。田边开挖蓄水池、塘库、田头井等传统雨水汇集抗旱方法没有充分利用,且防渗处理技术和集雨区表面处理技术落后。目前,我省收集的雨水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热带作物关键时期的补充灌溉的较少。与集蓄雨水高效利用相配套的免耕技术和机械化机具的引进示范较少。雨水集蓄利用的方式、材料和技术发展落后,雨水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十分薄弱。
(六)水稻需水规律和节水机理不清。
水稻不同旱作,有直接生态需水的要求,如淹水水层的利弊、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求的关系,“淹、浅、湿、干”的数量化指标不清,旱后复水生理补偿效应效益和利用等不明。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地区水稻灌溉模式的选择,节水高产新品种培育、引进、试验、示范,节水下栽培技术的改革和水稻种植区生态环境变化等,水田旱作调整力度不大。近年国内外一些地区正在试验“全旱栽培”(无水层灌溉)在海南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七)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方面的研究滞后。
我省目前对污水利用仍停留在以未经处理或处理程度较低的污水灌溉为主,灌溉方式粗放,灌溉量的大小完全凭经验,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上对污水灌溉实践没有进行示范、定点监测等,致使污水灌溉在一些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污水再生回用未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污水高效安全回用技术研究开发十分迫切。
(八)缺乏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有效政策。
主要是:1.灌溉用水量和收费方式多与节水的需求不相符合;2.节水技术的投入和运行成本与节水收益不相匹配;3.节水活动投入主体和收益主体的严重错位;4.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尚未建立,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政策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虽然已超越了农业节水技术的范畴,但对农业节水发展的影响更大,不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再有效的节水技术也很难长期推广应用。
三、对策
(一)建立海南主要农作物用水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农作物用水状况实行有效监测与控制。
在全省不同生态区不同的作物建立农作物用水定位监测点,重点对不同作物群体在不同水文年份,不同灌水技术条件和不同亏水灌溉水平下的耗水规律及区域变化进行定位观测积累科学数据。研究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改变和补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需水规律及其分布。开展应用遥感作物冠层温度估算区域需水量分布的研究。建立作物高效用水和作物非均匀湿润条件下的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相应的作物系数值,以满足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积极探索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有效模式,实现由丰水高产型向节水优产型灌溉方式转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各个生育过程对水分亏缺的反映各不相同,而且水分胁迫可以改变光合产物的分配。水分胁迫并非完全是负效应,特定发育阶段,有限的水分胁迫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有益的。植物在水分胁迫解除后,会表现出一定的补偿生长功能。在某些情况下,水分亏缺不仅不降低作物产量,反而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量研究发现,根区土壤充分湿润的作物通常其叶气孔开度较大,以改其单位水分消耗所产的CO2同化物较低。因此,引进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节水新技术,强调交替控制部分区域根系干燥、部分区域根系湿润,以利用于交替使不同区域的根系经常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吸收补偿功能,以调节气孔保持适宜开度,达到以不牺牲作物光合产物积累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开展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产量与水分关系的研究,建立参数变化比较稳定具有较强物理意义的水分生产模型。同时,根据不同土壤肥力和盐分水平对作物缺水敏感指数的调节作用,以实现水肥盐联合调控。
(三)推广农艺与生物节水新技术。
主要包括筛选抗旱节水型和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作物新品种,调整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主要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联合调控技术;不同区域节水高效型农作制度与优化种植技术,以及与技术规程相配套的、且可操作性的智能决策系统;田间降水就地高效利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配套设备;主要作物蓄水保墒抗蚀耕作栽培技术,建立农田节水高效型粮经作物轮作技术体系;主要作物节水高效型少耕、免耕栽培技术,引进、开发与其相配套的田间小型耕作设备。
(四)推广一批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农业节水设备与制剂。
在微灌水肥高效利用方面,开展对不同作物的施肥灌溉制度和微灌施肥专用液肥研究,建立蔬菜、水果、热作等多种经济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专家管理系统。引进注肥设备,提高产品的抗堵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推广节能型的低压重力式滴灌技术和防堵塞的脉冲灌等技术,推广地下灌溉和膜下灌溉;开发利用废旧添加橡胶、塑料发泡剂等新型发汗渗灌;开发香蕉、菠萝等秸秆还田机械;研发生物集雨营养调理剂,多功能生物型种衣剂、新型保水剂、新型液膜覆盖材料、控制性分根交潜灌溉孔口灌灌水器和交潜阀等。
(五)加强水稻节水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水稻虽属湿生类植物,具有耐湿不耐旱的特点,但水稻的需水量并非特别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的《作物需水量》一书提供的资料,水稻的蒸腾蒸发量为500—950mm,与棉花相当。说明稻田节水有很大的潜力。水稻耗水主要包括蒸发量和土壤渗漏量在部分。传统的水稻保持水层的淹水灌溉,显然增大了棵间蒸发量和渗漏量,而且对根系功能也有某些不利,同时大量渗漏使农田肥料损失,造成水环境污染。为此,根据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茆智的研究及广西等地的经验],在我省水稻节水灌溉上引进试验示范五种模式:“浅、湿、晒”、“间歇淹水”、“半旱栽培”、“蓄雨型节水灌溉”及“全旱式栽培”。与传统的长期淹灌模式相比,浅显晒、间歇淹水、半旱式栽培与模式的灌溉用水量分别降低8%—19%、18%—25%、30%—50%、40%—50%。并建立起相应的指标体系。此外,积极推广水田旱作技术,加大水田种植结构调整步伐。
(六)开展污水资源高效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污水灌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家水资料高效利用与管理、农业与生态环境等领域日益关注的课题。当前,重点开展污水灌溉对植株、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污水灌溉条件下饱和和非饱和土壤中有害物质(重金属、硝态氮和盐)的时空分布特点、盐分和污染物(重金属和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吸附与积聚等动态过程,重金属在植株中的富聚规律。作物污水最优灌溉模式与应用技术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和有害物质从根系淋失和有毒物质(重金属)在作物中累积为目标,根据作物蒸腾强度和土面蒸发强度调控污水灌溉量,确定最优污水灌溉模式(包括灌水量、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
(七)推广雨水集蓄与雨水高效利用技术。
根据海南降雨量丰富,但蒸发量较大和旱季时间较长的特点,推广使用蓄水池集水和田间集水,推广“集水种植技术”。同时,积极推广以“少耕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建立起提高土壤蓄水技术、农艺技术、集雨补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包括地面覆盖、作物蒸腾抑制剂、土壤结构改良剂和土壤保水剂等一系列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通过大力研发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和新产品来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增加降水量的作物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海南省水务局,海南省节水灌溉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6-12.
[2]hc360慧聪网,海南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效益,2004.
[3]山仑、康绍忠、吴普特主编.中国节水农业.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1.
来源:中国·海南 时间:2007-08-31 16:22:48